欢迎来到蝎毒疗法官方网站!

权威报道

中华汉方东南亚国际游学第五站:新加坡中医学院、中华医院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赵英杰教授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新加坡中医学院院长项平教授原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导,他们具有浓厚的中医情结,为促进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医学更好地交流和进步做出了贡献。在现场听课的一些汉方大夫曾是项平教授的学生,师生在异国他乡再度重逢,自是激动不已、倍感亲切,他们以《伤寒论》为载体畅叙中医文化,交流学术思想,分享临床经验,抒发了对无国界中医事业的热爱和眷恋,让这份桑梓之情显得异常的难能可贵,更赋予了本次新加坡游学特殊的意义

 

  新加坡中医学院是由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主办,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弘扬中华医学,造福广大民众为宗旨,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雨沧桑,凝聚着几代新加坡中医人的不懈奋斗和艰苦努力,如今已成为新加坡规模最大,体制完善的中医教育机构和东南亚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中医专业培训学府。这里经常从中国聘请专业教师开办培训班,从而使一大批中医、中药和针灸从业人员,接受了全面系统的中医教育;各国有识之士也经常来这里参观交流、学习取经,增进对新加坡中医发展的认识,推动中外中医学文化的交流进程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最早在十四世纪之前,就有来自中国沿海的移民迁徙到这里谋生,有华人的地域就有中医药,随着华人的贸易活动,中医药传统也在南洋生根开花,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元种族的地方,传统医药在民间非常盛行,而中医药与华人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由于华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多,所以传统中医药普遍被接受。可以说中医药业在新加坡的发展是新加坡华侨、华人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由此可见

 

  个人、学校、医院,抑或是新加坡这个国家

 

  都与中国、与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透过他们

 

  我们可以以小见大,窥一隅而知全貌

 

  看到中医药在世界舞台欣欣向荣的表现

 

  看到中医药的独特价值,解决了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为全球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中国处方”

 

  看到中医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已然形成

 

  我们可以挺直腰杆

 

  骄傲地说

 

  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身影

 

  有华人的地方就会传播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国粹是中华民族最珍贵最值得自豪的科学技术之一

 

  我们要学习好、传承好、运用好中医药这笔宝贵财富

 

  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为中华民族灿烂的中医文化增光添彩!

 

  2017年9月12日,中华汉方疑难病专家委员会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走进了新加坡中医学院和中华医院

 

  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和现况:

 

  新加坡传统医学主要包括中医药学(草药、针灸、推拿)、马来传统医学(Jamu)、印度传统医学(Ayurveda)及其他补充与替代医学。新加坡是中医学发展较好的东南亚国家,中医药随着中国沿海各省的汉族南传后,在新加坡的国土上不断发展,目前在新加坡医疗保健事业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中医药在新加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全新加坡各类中医院、中医诊所和中药店约有一千多家,中医医疗机构没有政府的拨款,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往往由华人的商家投资,作为他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或者由团体集资,通过义捐义演义务治疗等方式解决资金来源,也有通过慈善机构兴办的。新加坡第一家慈善中医医疗机构同济医院创立于1867年。新加坡最有影响的是1952年由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开办的中华医院。

 

  2000年11月14日,新加坡国会通过了针灸师和中医师注册法令,以立法的形式对行医申请者采取注册登记制度,从而确立了中医的合法地位;为加强中医药的管理工作,新加坡政府于2001年2月7日在卫生部设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专司中医药有关事务。中医药立法既保障了新加坡中医师、针灸师行医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规范了他们的执业范围和医疗行为,为中医药更好地为新加坡大众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加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医教育。1953年中医师公会成立中医专门学校,1976年更名为新加坡中医学院。目前,新加坡中医学院现已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始开办正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学校遵循“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办学方针,学院创校迄今已有毕业生近3300名,他们分布在新加坡和海外及区域国家,并在各自领域负责中医治疗和保健工作,为新加坡和国际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加坡中医学历教育为1~6年,有的院校还开设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与中国类似。1962年开始使用中国中医药统编教材,设置的中西医课程比例为7∶3。学生于第二年开始安排临床见习,一直延续到第五学年的毕业实习。

 

  一些新加坡中医药院校与中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关系密切,如新加坡中医学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办五年全日制中医学士学位、中医硕士研究生课程,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办七年制中医学士学位、中医博士研究生课程及供西医修读的针灸专业文凭课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七年制中医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办双学位课程,结合生物科学和中医药学,培养药品研发人才。

 

  为吸引中医药人才,稳定并壮大中医队伍,新加坡政府承认其公民在中国学习中医的学历,并允许持有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成都5所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的中医师在新加坡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

 

  新加坡中医药团体组织在新加坡政府和民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946年,一群资深中医师宣布成立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原称新加坡中国医学会),着重发扬中医学术,在中医药行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下属有中华医院、中医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和中华针灸研究院4大机构,是发扬新加坡中医药的学术中心。

 

  中华汉方疑难病专家委员会刘冠军会长在致辞中表示,中医学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成为中国以及世界民众健康的福祉。中国与新加坡地域相近、文化相似,新加坡中医学院氛围浓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积极探讨,了解中医药在新加坡的发展状况,体验新加坡中医学院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

 

  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世中联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马来西亚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新加坡中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赵英杰教授介绍了中医药在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现状和特点,介绍了新加坡历史上著名中医医家和新加坡历史上著名的中医机构和组织,展现了中医在新加坡发展过程中团结、努力的氛围和精神,解读了中医药在新加坡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新加坡中医学院院长项平教授从《伤寒论》的地位、《伤寒论》的成书、伤寒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伤寒的涵义与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伤寒论》的治则治法、《伤寒论》名方的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全面详细解读了《伤寒论》,为所有参加学习的汉方名医今后深入研究《伤寒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在临床中灵活运用经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里所有的义务医师都是来自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员并在中医管理委员会注册的合格中医师,他们没有领取薪金或任何津贴,本着回馈社会、发扬中医的理想来中华医院义务为病黎诊病。中华医院从1995年开始,从中国聘请专家教授担任专科医疗组的顾问,临床指导及举行专题讲座,藉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更有效地为病黎服务。

 

  新加坡政府对中医药是重视的,广大民众也愿意接受中医药防病治病,随着新加坡与中国中医药管理部门、临床科研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新加坡的中医药管理与应用会愈加完善和规范,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浪潮的推动下,中医药必将沸腾在全世界,数以万计的海外民众将尽览中医药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中华汉方东南亚国际游学第四站:魅力狮城、花园城市

下一篇:各种疗法层出不穷,你还在眼花缭乱中胡乱选择?记河南分会第四届蝎毒疗法特色培训班!
为您推荐

蝎毒之父

姓名:刘冠军

现任中华汉方疑难病专家委员会总会会长、河南省汉帝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东亚钳蝎研究所所长、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中医药临床分会常务副会长、国际心脑血管康复协会特聘专家;2000年创建著名的东亚钳蝎研究所,专门从事“蝎 毒与心脑血管病”的课题研究。飙风1号的研制人,研制的飙风1号曾获国家科技部门科技进步奖、高科技产品证书,鉴于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殊贡献,2008年3月被“国际心脑血管康复协会”聘为特聘专家.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371-6019-0650

咨询热线:400-7766-580

传  真:0371-6019-0620

E-mail:hanguang696@126.com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未来路曼哈顿商业广场


免费回电